記者李喬智/台中報導
在台中的西屯近郊公園,上演著一齣食物鏈大戰戲碼,長尾橘肚的飛鳥俐落攻擊,小蜥蜴則敏捷地奮力抵抗,照片中張牙舞爪的正是外來入侵鳥種「白腰鵲鴝」,而前方與樹枝融為一體的斯文豪氏攀蜥最終仍難逃鳥爪。這一幕本不該發生的場景,就因寵物鳥市場的興衰而成為台灣山林充滿美麗與哀愁的番外篇。
寵物鳥市場的逸逃及棄養問題是源頭
原產於印度至東南亞一帶的白腰鵲鴝(Copsychus malabaricus),因為叫聲悅耳響亮,且羽色亮麗討喜,所以深受寵物鳥市場歡迎,然而由於逸逃或棄養等問題陸續發生,尤其是2006年禽流感肆虐,業者與飼主都有恐慌性棄養,導致白腰鵲鴝在野外大量繁衍,並以台灣西半部低海拔的闊葉林區為家,排擠了原生鳥種的生活空間。
▲林務局雖曾積極進行白腰鵲鴝的移除計畫,但目前台灣西半部各縣市的低海拔森林偶爾都還是能看見其美麗的身影。(圖/李喬智拍攝)
白腰鵲鴝對於台灣原生態的影響包含「與本土鳥種爭領地」、「捕食小型蜥蜴及蛙類,威脅兩棲及爬蟲族群的生存空間」等,且其繁殖力強,每窩可產下3至5顆蛋,族群擴張迅速,讓原生的棕面鶯、黃嘴角鴞等在棲位與食物資源上重疊的鳥種壓力重重。研究指出,原生種在巢位競爭中常處於劣勢,導致繁殖成功率下降,族群因此逐漸萎縮。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過往林務局曾針對白腰鵲鴝進行移除計畫,例如補助雲林和高雄市野鳥學會,在當地協助進行移除工作,其中雲林地區由於白腰鵲鴝的數量較多,所以進行了為期3年的移除工作,花費將近300萬元,移除了120隻成鳥,執行過後確實數量有明顯減少,不過後續就不再有大規模的移除計畫,如今在低海拔森林仍可不時聽見白腰鵲鴝的嘹亮歌聲。
探討生態危機之前,先反思人類私慾
白腰鵲鴝在台灣大量繁衍、落地生根,但在原生地婆羅洲卻淪為瀕危物種,主要原因同樣也是「寵物鳥市場」的需求,長得漂亮、唱歌好聽,且還能用來參加鳴禽比賽賺取獎金,讓白腰鵲鴝在馬來西亞及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成為搶手貨,野生的都快被抓光了,光是2020年至2024年,馬來西亞執法部門就破獲了近80件走私案,當中包含18000多隻白腰鵲鴝,數量相當驚人。
台灣的生態問題,以及婆羅洲的滅絕危機,原因竟都來自於「寵物鳥市場的拓展」,在探究生物多樣性發展之前,或許更該反思的是走私、濫捕、棄養、非法繁殖等源自於人類私慾的種種問題。畢竟照片中的白腰鵲鴝,也是無辜的受害者。